卢湾新闻热线

上海热点新闻

你想知道的嘻哈30年,都在这里了

思考是对自己的尊重

2003年10月27日,美国《商业周刊》封面人物登出了全球嘻哈产业的著名教父罗素·赛蒙斯(Russell Simmons)。这一年,美国嘻哈产业的表现实在让人啧啧称奇:仅服装一项就达到二十亿美元的业绩;“公告牌”(Billboard)发布的热门音乐排行榜几乎全是嘻哈乐的天下。就在此前一年,根据说唱歌手埃米纳姆(Eminem)的生平故事改编的传记电影《8英里》在上映的第一个周末就创下了5120万美元的票房,打破了《侏罗纪公园》的纪录;而世界名酒Courvoisier用饶舌歌做广告,其销售业绩迅速提高了20%……

今日,嘻哈文化及其所带动的嘻哈产业仍在全球迅猛扩张,势头丝毫不减。而与其全球影响力相比,人们很难想象,这一渗透了几乎所有生活领域的文化现象却有着一个并不那么光鲜的发源地——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黑人贫民窟。

起源:

美国城市下层黑人青年的反叛

工业化大潮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黑人不断从南方农村前往北部城市寻求经济机会。到了1970年,超过80%的美国黑人已成为城市居民。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庞大黑人人口的到来促使白人中产阶级纷纷迁往郊外,两者形成了事实上的居住隔离。白人的外迁直接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和工商业向郊区转移,而黑人聚集的城中心教学质量不断恶化,失学率、贫困率和犯罪率也随之飙升。

60年代的布朗克斯区正是纽约下层黑人和拉美移民的聚居区之一,一个典型的黑人贫民窟。处于叛逆期又缺乏家庭和学校有效管教的黑人青少年在终日无所事事的情境下干起了贩毒的营生,并加入了各种帮派。帮派之间经常为了抢夺地盘而发生冲突,甚至酿成血案。嘻哈文化正诞生于这座处于社会危机中的贫困孤岛上。

实际上,今天为人所熟知的嘻哈文化四大元素无不与街头帮派斗争有莫大渊源:涂鸦最初被用以在对手的地盘上彰显自己对属地的占有权;街舞(break dancing)则是帮派在“武斗”之前进行的“舞斗”造势;舞斗要求节奏感极强的背景音乐,于是DJ(Disc jocky)现场打碟就必不可少;即兴说唱(MC/rap)则是用歌曲来表达立场并攻击对手。

被誉为hiphop教父的传奇DJ AfrikaBambaataa正出生于布朗克斯区,他本是该区最大帮派黑桃帮的首领。1973年,为结束街头青年的帮派暴力,他创建了第一个hiphop组织祖鲁国(The Zulu Nation),希望藉此将年轻人的愤怒和压力从帮派械斗导向音乐和舞蹈。该组织先后发布了《15条信仰原则》以及《Hiphop和平宣言》,并在1977年与另一个著名的DJ Kool Herk一起组织了各种大型街区派对。很快,这种街头派对的音乐和舞蹈就通过众多移民社区传遍了纽约。

AfrikaBambaataa

显然,嘻哈文化最初只是一种表现城市底层黑人青年生存状况的边缘文化,它从诞生之初就表现出一种经由宣泄来对抗主流白人社会的反叛特性和追求自由个性的精神意涵。贫民窟的文化土壤、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愤怒是早期黑人说唱的重要灵感来源,其主题也大多反映了下层黑人的街头生活,如暴力、犯罪、贩毒、性和匪帮话语等。亚文化研究者们也通常将嘻哈文化的兴起视为美国黑人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正如Nelson George在《嘻哈美国》(Hip-hop America)一书中所说,“嘻哈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种族平等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运动”。

随着嘻哈文化的影响日渐扩大并逐渐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主流,众多嘻哈组织纷纷得以建立。它们积极探讨并介入城市少数族裔青年面临的教育、司法不公和就业等社会问题,成为美国社会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如2003年成立的“全国嘻哈政治大会”,曾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对黑人青年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为奥巴马赢得选举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有人将奥巴马成为“嘻哈总统”。

这种对社会与政治事务的关注和批判精神也被世界其他地区的嘻哈青年群体所继承。比如,欧洲移民青年广泛借用嘻哈音乐和街舞表现他们的疏离感与种族主义压迫;嘻哈歌手的控诉也成为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运动的重要力量。总之,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嘻哈文化已经从代表底层黑人青年呼声的小众文化演变为一种全球青年文化。其中,商业资本的介入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推手。

从边缘到主流:

商业化运作与全球传播

在今天,人们对嘻哈文化的印象,除了前述四种广为人知的元素外,还包括一系列与街头元素相关的极限运动、街头篮球、滑板、时尚服饰等等。只不过,它们大多都只是嘻哈文化被商业化运作之后的产物。

1979年,在嘻哈文化流行之初,主打黑人消费市场的唱片公司Sugar Hill Records就制作了第一个饶舌团体“糖山帮”(Sugarhill Gang)的歌曲《饶舌歌手的快乐》(Rapper’s Delight),嘻哈文化由此开始受到商业包装。尽管制作十分粗糙,但由于白人老板Sylvia Robinson出色的商业公关,这首歌仍在黑人R&B榜和“公告牌”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之而来的商业利益让西尔维亚坚定了做嘻哈音乐的决心。1982年,该公司又推出了说唱歌曲《口信》(The Message),其歌词对黑人贫民窟的破败与危机景象进行了一番现实主义白描,这引起了众多白人乐评人的注意,并纷纷在音乐杂志上讨论这首歌的社会意义,由此嘻哈音乐第一次在主流媒体上博得眼球。

随着唱片公司的介入,说唱这一小众群体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日益被商品化。为了博取更广阔的市场,说唱的创作和演奏也越来越多地考虑白人听众的口味,比如在嘻哈音乐中加入旋律来迎合听众需要,嘻哈歌手争相进入白人青年热衷的朋克摇滚俱乐部去演出。

在黑人嘻哈歌手借鉴摇滚乐的同时,三个白人朋克少年却唱起了嘻哈。“野兽男孩”(Beastie Boys),这个白人嘻哈组合因将嘻哈元素融入摇滚风格中而红极一时,并创造了美国流行音乐榜上的第一张冠军嘻哈专辑。不过,他们的音乐与嘻哈的街头风格并没有多少关系,而更多反映的是白人青少年的生活: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和父母作对、如何追求姑娘、如何开狂欢party……

此外,另一支在当时最有影响也最为激进的乐队——“人民公敌”(Public Enemy),也在80年代末名噪一时。面对黑人群体内部随着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提升而产生的分化局面,他们提出要提防白人文化的同化。这个自诩为“黑人的CNN”的乐队重新回到街头,坚持以黑人贫民窟为观察对象,用歌词描写黑人的生活状态、传播黑人的流行词汇,并捕捉黑人的时尚走向。

90年代以后,白人财团开始对这场文化运动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发和商业化运作。在影视行业,一大批嘻哈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受到观众的热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前文提及的埃米纳姆本人出演的自传电影《8英里》,说唱歌手威尔·史密斯则在成名后成功进军好莱坞,而2015年FOX电视台制作的美剧《嘻哈帝国》一经播出便创造了收视率新高。

《嘻哈帝国》

早期嘻哈风格的典型着装——套头衫、宽松垮裤、鸭舌帽、运动鞋中便已蕴藏着某种时尚的基因,因而嘻哈艺人后来与时尚业的结缘便顺理成章,时尚业也相应成为了嘻哈产业中的第一吸金行业。众多嘻哈艺人纷纷开始为时尚品牌代言,如说唱界大佬JAY-Z为了专心打理自己的品牌干脆退出了说唱界。Run- D.M.C的一首著名说唱《我的阿迪达斯》,更是嘻哈少年们的心态写照:标新立异、追求品牌。

同时,诸如海尼根啤酒、可口可乐、麦当劳、Gap等大众生活品牌,也都争先恐后在自己的产品中融入嘻哈元素,大量与嘻哈文化相关的商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甚至传统艺术家、时尚设计师也纷纷到嘻哈文化中找寻素材和艺术灵感。迄今,嘻哈产业已然覆盖全球,而且影响力仍在不断上窜。包括音乐、运动、服饰、影视、媒体、食品、艺术等生活领域,无一不被嘻哈风格所渗透。

到了21世纪,这场浩浩荡荡的文化潮流已随着全球化浪潮和网络的普及被传播到欧洲、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受到各地青少年的热烈追捧,并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与世界对话的重要途径。嘻哈文化俨然已经从底层黑人青年的街头文化演变为一种商业味儿十足的大众流行文化。

《Show Me the Money》:

韩国嘻哈音乐产业一瞥

在众多嘻哈元素中,诞生于街头的嘻哈音乐因其对观众参与性的强调和极强的舞台观赏性而特别适合于节目呈现,并屡屡被搬上银屏和舞台。这在历来热衷于模仿欧美流行音乐的韩国尤其如此。早在2000年,韩国Mnet音乐电视台就曾尝试制作嘻哈类的综艺节目《Hiphop the Vibe》;三大娱乐公司中的YG就是靠嘻哈音乐起家;不仅如此,近些年的韩流音乐,包括很多热门电视剧的原声主题曲,大多会在歌谣中加入说唱。如今,嘻哈音乐在韩国已是流行音乐的主流。

《Show Me the Money》(以下简写为 SMTM)是Mnet音乐电视台十余年后再次推出的嘻哈类音乐节目,自2012年开始制作至今已举办了六届,通过一轮轮的歌曲制作和公演比拼专门发掘有实力的说唱歌手。无论是关注度、话题效应,还是排行榜成绩,它都有着十分出众的表现,节目制作人和参演歌手也随之人气高涨。除了嘻哈文化本身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之外,韩国完善成熟的音乐产业体系,尤其是较完善的版权规则和相对成熟的演出市场保障,对于节目的成功而言尤为关键。

以完善的音乐产业体系为依托,SMTM通过各方面的专业设计进行了成功的产品运作。如加入团队之间成员一对一“攻击 (diss)”的环节,在废弃厂房、被火包围的擂台式舞台等“街头”场地进行预选,节目名称、标识logo、舞美设计与片头片尾都以金色、银灰色和黑色为主色调以凸显略黑暗的都市街头气息等。作为音乐产业链的一部分,节目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它成为塑造明星、推广作品的核心环节,制作人和参赛选手都能在漫长的比赛、公演和歌曲发行中不断聚集人气,这为他们之后的各种商业活动打好了基础。

不难看出,在高度商业化运作之下,以反叛和本真为内核的嘻哈文化也难逃被音乐工业体系吞没、被主流文化收编的命运,它的广泛流行似乎也只是为商业机器和娱乐产业创造了另一个市场突破口而已。无怪乎有论调称,今日的嘻哈文化已沦为了跨国企业的印钞机。

keep it real?

的确,过度的商业营销与广泛的全球传播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嘻哈的面貌,这集中表现为街头风格的丢失和音乐主题的转变。比如,早期嘻哈反映的是落拓黑人社区中穷孩子的邋遢之风,说唱中包含了大量黑人英语的语法和粗话;而今天经由商业包装的嘻哈风格早已成了一种流行时尚,嘻哈乐的语言在更多地使用标准英语语法的同时,也变得更为纯净。

在主题上,新一代的说唱音乐人越来越多地以商业化的方式批量生产音乐,他们不再需要回到贫民窟寻求创作灵感,其说唱所传达的也不再单纯是个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相反,他们有着自己的粉丝群体,决定其创作方向的往往是粉丝的口味和潜在的商业价值。

回顾这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尽管商业化与娱乐化极大地推动了嘻哈的传播与流行,不过与此同时,它也正使嘻哈变得主流化,并日益消解着其对主流社会的对抗姿态和嘻哈音乐人的个性特征。对此,我们不得不去质疑:当hiphop经由商业化运作从小众边缘文化成长为主流商业文化时,它还能真正地keep it real吗?

原载于《中国青年》2017年18期专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3年2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Copyright Your luwan.sh.cn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