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新闻热线

上海热点新闻

锄禾变“悯农”,斯人变“是人”,语文课本改版的背后有何猫腻?

关于教材改版的事情,学生和家长已经不陌生了,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每隔一段时间学生使用的教材就会进行改版,里面的内容或删或改,总之不同时代的学生用到的教材版本可能都是不同的。

可能以前家长对教育部门有着极高的信任,对教材的问题并不怎么在意,但是经历了人教版数学“毒插图”事件后,家长就变得很敏感,对于教材的内容格外重视,尤其是经常辅导作业的家长总能发现一些颠覆自己认知的事情。

比如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斯人与是人”风波,就让很多人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到怀疑,明明自己学的是“斯人”,却被告知从未有过这个版本,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所谓的“曼德拉效应”的解释中时,又有家长发现了语文课本和自己记忆出现偏差的内容,再一次将语文课本改版的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人们总说毕了业之后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是对于那些烂熟于心的古文,相信很多人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简单起个头就能背下来,尤其是那些名言警句更是张嘴就来。

记得小时候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候,对其中那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记得很清楚,但现在却被告诉说一直都是“是人也”,不相信的人回头翻看课本发现确实如此,有人就开始怀疑难道真的是记忆偏差了?

这件事情的探讨还在继续,就又有家长发现以前背诵的“锄禾”现在也改叫了“悯农”,难道又是所谓的“曼德拉效应”造成的吗?毕竟这首古诗可是学生们最先学习的那一批,而且几乎人人都能做到张口就来。

有些家长在第一次听到孩子背诵“悯农”的时候都有些错愕,还觉得是不是孩子背错了名字,但看到课本后就只能无奈叹息“看来以后语文也辅导不了了”。

但是难道真的是人们的记忆出现偏差了吗?实际不然,斯人版本确实存在,也有很多人找到了对应的课本,只不过是一些地方版本,而人教版确实没有用过“斯人”字样。

而“锄禾”变“悯农”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在流传下来的古诗中,悯农有两首诗,为了便于学生区分才会改成“锄禾”,而现在强调尊重原作者,那么教育部门就在研讨后将其改回了“悯农”,然后用“其一”“其二”来进行区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教材版本的不同,才造成了这些“误会”。

很多人觉得教材版本变来变去,岂不是给家长辅导作业添麻烦吗?难道以前的版本就不能用吗?其实这背后有很多现实的原因。

以前受到时代背景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很多教材内容并不是很严谨,而现在教育资源逐渐丰富,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教材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对于一些学生无法理解或者是与时代脱节的内容就要进行更改,这样也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当然家长肯定会有些不理解,但是也不用太过纠结,很多知识都不是一概而论的,家长也要能够求同存异,不要过于敏感,毕竟时代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不能总用旧观念去处理问题。

但是教材改版的时候,也不能光顾着创新,那些经典且很好的作品还是应该保留的,尤其是不能以一些荒诞的理由进行删改。

虽说现在语文教材已经达到统一版本,但是其他教材还会存在地方差异,那么必然会出现知识点的细微差别,那么家长在面对这些差异的时候,就要守好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切以学生所学书本为准。

当发现孩子学的知识和自己不一样的时候,家长不要一意孤行,可以去翻看书本,必要的时候可以和老师取得联系,询问正确的知识点,在得到确切的答复后再教孩子,千万不要“死鸭子嘴硬”。

另外家长要知道现在的知识点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在带领孩子预习和学习之前,家长自己要先简单学习一下,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家长教错了的话,再更改就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第一遍所学知识一定要严谨且正确。

【笔者寄语】每个时代学生所学的知识整体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会有区别的,尤其使用不同版本的地区更是差距明显,那么家长也要合理看待这些差别,不要过于纠结,尊重课本和老师的讲解,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一起研讨,但教孩子还是以课本为主,以免给学生带来困惑。

话题:你小时候学的是哪个版本的教材?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3年2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Copyright Your luwan.sh.cn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