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新闻热线

上海热点新闻

南平市争名“武夷山” 遭武夷山市干部和市民抵制

“儿子的名字比父亲响亮,父亲还有改名叫儿子名字的道理?”这是武夷山主任科员吴刚得知武夷山市要“被贬”为武夷山区,南平市则改叫武夷山市时的第一反应。

5月,武夷山的官员得到南平市更名迁府的通知。百多名老干部、近千名茶农分别签名上书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表示反对,一些在职官员也站出来说“不”。

据武夷山市多位政府官员透露,当时政府“四套班子”曾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一位参会官员说:“大家态度基本一致,不愿改名,更不愿意撤市改区。甚至还有领导提出,如果非要通过,自己就带头辞职。”

南平市也态度坚决:“其他县市都通过了,就差你们了。”

武夷山市是县级市,隶属于南平市。在中央“扩权强县”的大背景下,南平为何要“撤市设区”?武夷山又为何要集体抵制?

更名迁府风波背后,是两级地方政府对“武夷山”品牌的争夺战。

南平市争名“武夷山” 遭武夷山市干部和市民抵制

(资料图)武夷山风光

改名风波

这并不是南平第一次将手伸向武夷山,这也不是武夷山人第一次反抗。

2009年1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南平市更名工作,并以福建省政府的名义向国家民政部上报“将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并撤销县级武夷山市设立武夷新区”的方案。

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委员、福建省南平市人大副主任简少玉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表一个关于将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的提案。

2011年,南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的决议。

据武夷山正处级老干部林言回忆,几次更名都没有成功。武夷山人据理力争,保住了自己城市的名字。据流传,武夷山前任市委书记曾拍着桌子和南平领导叫板。

武夷山也提出过折中的办法。今年年初,武夷山主动申请改名为武夷山风景区。但是这个方案南平没有同意,不久,南平即提出迁府改名之事。

这一次更名,来得突然。没有事先宣传也没有征求意见,武夷山突然收到南平市让“四套班子”马上盖章表态的文件。老干部得知后反应强烈,撰写了一封《给武夷山市委常委的公开信》,有100多名干部签名,其中包括一些原来崇安县(1989年撤销崇安县设武夷山市)“四套班子”的一把手、景区管委会主任等11名正处级官员。

一边是老干部的反对信,一边是南平市委催促上报的命令,武夷山市委常委立即开会讨论南平迁址更名的事情,会上几次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局面。会后,武夷山的班子只在口头上汇报了反对意见。

此时,开始有武夷山市民自发组织签名,提出要上街游行,公开反对撤市设区。

武夷山的游行申请没有得到批准。参与签名的老干部、茶企老板以及一定级别的武夷山现职官员相继被南平派出的工作小组约谈,近千名茶企茶农的请愿签名被工作组收走。

为了说服武夷山,南平承诺“三不变”——财政体制不变,景区、度假区管理权不变,行政区划不变。

不过,在武夷山人看来,这是缓兵之计——此前南平市开会,已经把景区管委会列为下属单位了。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由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梁伟新兼任。

吴刚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出示了一份材料,南平市要求武夷山官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肃纪律,服从大局;做好表率,维护稳定”。“个人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反映,但必须严格按照组织程序,有序地反映问题,绝不能有任何影响工作,影响大局的不当言辞,否则,就是纪律涣散的表现。”

6月初,武夷山的“四套班子”盖了章表态道:“经充分酝酿讨论,一致同意市委、市政府关于申报撤销地级南平市,设立地级武夷山市及相应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

南平市宣传部朱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改名迁府一事已经上报到民政部。

武夷山的委屈

对于更名设区的事情,武夷山可谓举全市之力反对。

普通的武夷山市民问:日后大项目大投资都被南平拿到武夷新区(武夷山撤市改区后,南平打算把市政府迁到此处,目前武夷新区是南平市力推的项目。)发展,这会给武夷山带来什么?基础建设萎缩、财政投入缩水、城市发展停滞、外来投资减少、人才大量流失、房价下跌……如此一来,武夷山则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茶企茶农更是寝食难安。茶商们看重的是武夷岩茶得到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在武夷山市整个行政区划内产的茶叶都是武夷岩茶。

“若改名武夷山市,则现南平市内的茶叶也成为武夷茶。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茶叶这种地域性很强的产品,离开丹霞地貌的原产地,就不一样了。我们几十年才做起来的武夷岩茶品牌就会被稀释,伤害是无法估量的。”一位做了10多年茶叶生意的老板向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忧。普洱茶被做倒了之后,至今没有恢复当年的红火,他不希望武夷岩茶步之后尘。

在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的组织下,茶企茶农给武夷山市委递交了千余人签名的请愿书。

财政局的专业人士更是算了一笔撤市设区的账——“虽然目前会在市改区后给予一定的过渡期,但过渡期结束后,参考现行省对下的财政体制,市(地级市及市辖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0%要上缴省财政,而县(县级市)无需上缴。”

市改区后,财政收入将大幅下降,且土地出让收入全部属市级,将失去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此外,武夷山改区后,所有省对县的扶持政策,均将无法享受。

让武夷山人更加耿耿于怀的是,借着促进旅游发展的名义,南平市还在武夷新区和武夷山风景区之间修了一条58公里的景观带,从新区到武夷山景区大门只要20分钟。“让武夷新区和武夷山南部景区对接,无异于是杀鸡取卵,直接断送武夷山的发展。建成之后,大量人流车流涌向景区,必然对环境承载造成影响。”武夷山规划局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

此外,机场南迁、重新修建高铁站,亦是在鼓励新区发展的同时,打压了武夷山当地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申报“双世遗”(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国家级风景区、度假区,武夷山城区建设相对处于停滞状态。武夷山市政府至今用的还是陈旧破败的大楼,政府机构散落在老城区的不同角落。武夷山发展显示出极端明显的两极分化。“现在南平要把富的挖走,穷的丢给我们,这让我们怎么办?”上述武夷山规划局官员说。

“现在外商来武夷山投资,南平市都主动把人财物往武夷新区引导,告诉他们那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南平市人大代表王明表示。

当时参与申报“双世遗”的武夷山官员表示,武夷山人不愿意将名字拱手让出还有一个原因:当年申请“双世遗”时,主要靠的是武夷山的一己之力,南平只给了5万元。

更让武夷山人想不通的是,改名也没有征求武夷山人的同意。经济观察报记者在武夷山了解到,许多市民都还不知道改名一事。“南平说改名就像喊狼来了,喊多了都没改,大家也都觉得不可能,意志也就都松懈了。如果真要改,那是坚决不行的!”一位旅店老板说。

“儿子的名字比父亲的更响亮,父亲是不是就可以取而代之?”武夷山一位主任科员吴刚表示十分不解。

前车之鉴:淮阴易名淮安引多年纷争

无独有偶,就在12年之前,同样的纠纷在淮阴市和淮安市上演,随之而来的是多年的纷争。

提起淮安,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一个人的名字——周恩来,因为它是周恩来的故乡。而对淮安稍有了解的人,则会说出更多的典故,比如它也是韩信、吴承恩、关天培的故乡。因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上个世纪80年代,淮安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12年前的一次改名,让这一切与老淮安无缘。

2001年,江苏省地级市淮阴看中了县级市淮安名字的含金量,结果淮阴市成了淮安市,而县级市淮安则成了淮安市楚州区。多年来,为了夺回“淮安”二字,楚州区许多人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终于,在2012年2月,楚州区又改名为淮安区。针对这种改来改去的做法,网友质疑:这不是“瞎折腾”吗?

当时淮安市的一份文件指出了更名的逻辑:“充分利用原县级淮安市的历史人文等资源,提升本地区整体知名度。”

当年的苏北,唯有徐州、连云港两市经济较为发达,但其辐射力和带动力难及包括淮阴、盐城在内的广大区域。作为长期以农业为主的淮阴地区,渴望大力发展工业和旅游服务业,需要利用知名度来招商引资。“淮安”恰是当地最重要的资源。

更名之后,淮安市提出了“把淮安建成苏北腹地辐射200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新淮安的定位变成:“恩来故里,交通枢纽,工业基地,鱼米之乡,绿水环境,文化名城”。

不过,熟悉淮安的人都知道,这24字的定位中,至少有“恩来故里、鱼米之乡、文化名城”12字来自老淮安。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名前,老淮安市在淮阴市各县区中一直是“领头羊”。但到了2004年,楚州区财政收入仅为3.7亿元,人均只有310元,列全省52个县(市)第48位,列当时全市8个县(区)第7位,区财政累计债务达7.67亿元。资料显示,到2008年8月,楚州区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量、公务员工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均排名靠后。

这种差异,让老淮安人感到憋屈。从12年前改名开始,曾经的楚州区人,开始利用一切他们可以利用的渠道向上反映,要求把“淮安”两个字还给老淮安。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曾经的楚州区,存在着一场持续不断的“正名行动”。

这场正名行动总算在2012年春节前夕取得了成效。可是,虽然该回了“淮安区”,如今的淮安区显然已经无法与之前的老淮安市相提并论。

综合经济观察网、南方周末、人民网消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3年2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Copyright Your luwan.sh.cn Rights Reserved.